今早开始外来沙尘影响北京 预计将持续到午后
从2023年起,就业报到证不再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针对部分社区缺乏协商民主的听证监督程序、协商议事结果难以落实等问题,需要把社区协商工作做到实处,及时公开协商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当前社区协商民主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环境卫生维护等方面,而围绕基层党委政府工作方针、重点工作的部署落实,居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以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协商还比较缺乏。
扩大城乡社区协商事务范围。一是智囊团助推协商,将党员代表、退休干部、群众骨干、新乡贤等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议事经验能力的群体,培育成为社区协商议事的骨干力量,收集社情民意,协助社区两委确定协商议题、拟定议事方案、组织协商会议、促进议题解决、持续关注协商成果落实。这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可复制、可持续、可操作的城乡协商民主经验,以实现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目标。鼓励和支持建立社区老年协会、妇女议事会和儿童议事会,搭建老年人、妇女、儿童参与社区协商的平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拓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实现方式,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各方面制度和基层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社区协商解决不了的,再提交乡镇(街道)牵头协商解决。发挥警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村)活动,为社区议事协商提供法律支持。只是,经验不等于真理。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干涉。而导致这种局面的,正是美国对华的错误认知。美国要发展,但不能剥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一句话,显现了中美思考问题的维度之差。
这对美国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会见布林肯时,习近平主席明确强调: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样,都是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民,都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两国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应该得到重视,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都是机遇而非威胁。
与此同时,拜登政府还联合盟友,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全球基建计划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杨洁勉跟谭主聊起其中的原因,美国很难以接受一种不同的信仰、政治理念、社会制度的成功。最近,拜登政府开始提去风险的概念,外交部美大司司长杨涛在吹风会上反问,美方说去风险,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风险?风险来自哪?中国向世界注入的是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怎么就成了风险?不管怎么包装,美方的去风险还是脱钩断链,本质是去中国化,最终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不仅解决不了美国自身的问题,还会伤及自身,拖累世界。但这同时也给了美国一种短视的误区,以为可以一直把领先保持下去。
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对方,更不能剥夺对方正当发展权利。集体恐惧感,侵蚀了美国的耐心,但创造增量,需要时间。2015年-2016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及100多个潜在合作领域中,对一带一路也只字未提。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越南、沙特、埃及、伊朗等国,都把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跟一带一路对接。
当整体增量的空间凿深拓广,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有了超越你赢我输的可能。在多数国家共同参与的全球秩序下,大国理应是平等建设的一份子,而不是走向对抗博弈,给世界带来灾难。
不久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与此同时中国还向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递交了中国加入该协定的一份交流文件,而它的前身就是美国主导的TPP——只要规则公正,连接与发展的机遇,中国都会把握。2013年,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美时,曾对中美关系作出这样的表述: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而对欧元的长期压制、对法国阿尔斯通这些高科技企业的绞杀,美国更是毫不手软。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6月19日,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跟美国的盲目自负不同,中国对关系的认知是更丰富的。如何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布林肯或许应该仔细想想中方的话。吹风会现场,杨涛表示,美方现在还有一个动向,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同一中政策相关联,作为一中政策的核心内容。
在短短2个多世纪,美国抓住了很多机遇期,才有了今天在全球领先的地位。2015年,中国再度邀请美国加入亚投行,但这一次,美国不仅拒绝,还力图反对其盟友加入,同时就在加速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亚太自由贸易圈中排挤中国的图谋,已在暗中酝酿。
但任何事情物极必反,美国就没有想到或者看不清楚,人类和国际社会的前景永远是波浪式的,有起有伏,是在不断地打破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取得了前进的动力。刀刃向外的一刻,美国对中国的误判,开始一发而不可收。
在欧洲,从科索沃战争到如今的乌克兰危机,美国屡屡挑起事端,坐收渔利。此前,在跟大国互动时,美国一直遵循着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国强必霸,因此实力水平一旦超过美国的心理界限,就要打压。
然而,美国却从自己的东、西海岸放眼望去,一边提出了亚太再平衡,一边挑起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矛盾。历史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第10年,是亚投行成立第8年。荷与和读音相同,和平和睦原本也应是两国人民交往的应有之义。
这是中国给下半年美国对华工作,划定的第二条红线。而历经五千年治乱兴衰,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能从历史的曲折变化中,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穿越时代、历久弥新的存在。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遭到重创的美国,被两个数据刺激了神经: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取代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过度崇信所谓实力的地位,导致美国看其他国家,要么是听话的盟友,要么就是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再想象不出第三种方式。
美国在这些国家积累了很多打压对手的经验,反过来让美国更加认定,打压对手,就是维持自己地位最有效的方式。而对于中国提出的这个新的方案,美国态度冷漠。
世界第一次出现了由多数建立全球秩序的可能。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双方必谈的问题,也是花时间最多的问题。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什么是时代潮流?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经跟谭主聊起,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的特殊:上个世纪,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是殖民地,除了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发言权,而今天西方国家约占全球人口的13%至14%,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85%,并且现在它们越来越能够代表自己行事,独立思考——我们的时代正在被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所定义。
不把中国当威胁,就是中国给美国下半年处理对华关系划定的第一条红线。拜登政府内阁官员的首次访华之旅已经结束,但是对于美国而言,理解中方的关切和立场并转化为行动,才刚刚开始。
这个死结,怎么拆?杨洁勉跟谭主交流时,把美国的症结总结为自恋的历史观:美国今天的地位,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他成功的道理。美国对华错误认知的结果,就是将中国定义为最严峻的竞争者,说白了,就是威胁。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在习近平主席会见布林肯时,布林肯也再次表示,美方遵守拜登总统作出的承诺。